2016-12-02
中國正快跑進入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階段。隨著城市的“環”越圈越大,以汽車為核心的環路建設,和以超大尺度的封閉小區為主的人居環境,被越來越多的城市廣泛復制。城市,在擴張與發展的同時,其系統運行重負難堪。
交通道路規劃、設施發展,以車行為主體,出現了諸如交通堵塞、長距離通勤、空氣污染和內城衰退等現象。城市不斷蔓延,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日益減少,人工環境不斷侵入自然,人居環境日益惡劣,城市文化朝著不明晰的方向漸行漸遠……
“建筑文化的缺失與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匱乏,以及將文化與技術片面孤立的狹隘觀念,成為制約城市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設計師何鏡堂,在11月21日上海舉行的“綠色天際線·森林城市地標建筑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說,建筑文化與綠色技術的深度融合,創建和諧的人居環境,是我們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根本目標。
城市變得繁華的同時,也滋生出一些“城市病”
現代城市交通:從TFD到TOD
“任何大城市都會面臨交通擁堵問題,大城市最初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是‘路不夠修路,岔口堵就修立交橋’,但是路修得再快,沒有汽車增長快?!痹诘诰艑贸鞘邪l展與規劃大會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說。
在過去,城市規劃是TFD(Transit Focus Development)模式,交通跟隨城市發展,哪里人多,哪里修車站、地鐵緩解。
今年10月,比亞迪公司推出跨座式單軌列車“云軌”,用以緩解交通擁堵,減輕城市污染?!霸栖墶钡陌l明,轉變了TFD模式。比亞迪集團董事長王傳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云軌”事實上是符合TOD理論的開發模式。在《TOD在中國》一書中介紹,所謂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即公共交通引導開發的原則,將公共交通線路、站點的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互相照應,地鐵站周邊土地混合使用,讓就業、居住、購物、上學、就醫等沒施彼此靠近,減少交通量。
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策略(TOD)為解決這種矛盾提供了新思路,許多國際城市開始嘗試使用TOD策略作為規劃模式。
在今年11月6日,碧桂園與比亞迪簽約。前者將在森林城市、印度尼西亞項目等海外項目以及國內項目中引進“云軌”等比亞迪新研發的軌道交通產品。
今年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提出:“要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边@一建議對于快速疏導交通、保持城市密度的合理性、促進城市肌理的連通性,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從“寬馬路、大路網” 到“窄馬路、密路網”,從“汽車導向”到“公交導向”,從“TFD模式”到“TOD模式”,未來城市需要實現這些轉變,讓城市生活“以人為本”,從根本上解決交通壓力和停車壓力。
大城市的擁堵情況愈加嚴重,哪里人多、擁堵,就在哪里修車站、地鐵緩解,即“TFD”模式。
城市交通建設逐漸從TFD模式到TOD模式。
碧桂園在馬來西亞打造的森林城市探索另一種分層交通模式,更類似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
生態:多維度生態系統構筑立體城市
11月21日,在“綠色天際線·森林城市地標建筑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歡成先生提出了兩個大膽的構想——構建天空城市和實現太陽能熱氣流發電。
他認為,“向天借地比向地要空間比攤大餅更好,大中城市一定要建高層建筑,但一定要突破高層建筑的瓶頸,用造橋的辦法搞建筑,小交叉出大成果;要造人造地坪,搞平臺綠化;要在高空實現對風能、太陽能的利用?!边@一設想也為我們提供了未來城市和能源利用的思路。
事實上,這一想象,與法國垂直綠化項目“米蘭垂直森林”外形非常相似?!按怪鄙帧钡母拍詈茉缇捅惶岢?,直到Stefano Boeri把它變為現實。樹木與樓體合二為一,包括中水循環。
森林城市是碧桂園在馬來西亞打造的一座國際產能合作新城,被譽為“未來城市榜樣”。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在接受專訪時說,森林城市使用垂直綠化,建筑外墻長滿植物,目之所及都是綠色環繞;建造立體交通,地面都是公園,地下為高速路和停車雙重空間,實現人車分流,地上軌道交通,連通整座城市?!边@也是另一種多維度生態系統構筑立體城市的嘗試。
11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歡成在上海提出,構建理想的“天空城市”非常類似碧桂園森林城市的規劃設計。
水資源:“海綿城市”助力實現宜居城市
建設宜居城市,解決大城市病的另外一個舉措就是“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又被稱為“水泡不壞的城市”,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
對這一新型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建設理念、資金、試點選擇、技術指導等方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2015年國家公布了鎮江、嘉興、池州、南寧等16個試點城市,而2016年又增加公布了第二批14個試點城市。
新加坡一直是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典范。新加坡CPG集團戰略發展署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高級副總裁李春梅認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在進行雨水管理之前,應從頂層角度,綜合體系化的看待‘人-水-城’的關系?!?
因此,未來城市要建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低影響開發模式。據碧桂園集團總設計師黃宇奘介紹,森林城市的規劃設計,會通過“自然積存”來控制徑流量;通過“自然滲透”來修復水的自然循環;通過“自然凈化”來減少污染,通過設置雨洪公園、濱水綠帶、生態岸線來改善水質,這一系列的舉措是希望人類與自然水生態實現和諧相處。
產能經濟:產城融合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沒有產業支撐,城市即使再漂亮也是“空城”,產業沒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是“空轉”。
“在某種程度上,產業興則城市興,產業衰則城市衰,底特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北本煼洞髮W資源學院教授王玉海認為,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還要不斷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為經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這是國外城市發展的有益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的有機運轉,應導入適合的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建立完善的配套;應通過產業與居住的有機融合來提升城市定位、減少工作出行、解決交通問題;應加強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定位的同步原則持續高效地構建多元化發展體系。
諸如位于馬來西亞依斯干達特區的森林城市,旨在打造一座國家產能合作新城,帶動中國優勢產能集體出海,樹立國際產能合作的新支點。
據悉,截至今年 10 月底,開工短短一年多,已經有 73 家中國企業落地森林城市,包括華為、華晟裝飾、羅馬利奧、中建南方、中建鋼構、廣東騰越、三義建筑、廣東長大等,合同金額共計約21.49億元人民幣。
11月20日,阿德里安·史密斯、何鏡堂、江歡成、嚴迅奇等8位世界級建筑大師在上海參評森林城市地標作品競賽,并就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與文化等話題展開探討。
11月20日,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設計者何鏡堂作為“綠色天際線·森林城市地標建筑設計大賽”評審委員會主席演講。
一座未來之城,應該是宜創、宜業、宜居、宜游的新世界。正如何鏡堂在其地標建筑可持續發展論壇上所言,要想實現真正的宜居生活,未來的城市應更好地解決交通出行、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創造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智慧城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城市、立體城市。